专业涵义:
油气储运是连接油气生产、加工、分配与销售的纽带,是国家能源安全供应、智慧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研究油气和城市燃气储存、运输及管理的一门交叉性高新技术学科,是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主干专业。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转型,氢能、二氧化碳等新介质储运的需求大增,油气储运专业作为学校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依托胜利油田和山东石化强省的地域优势,为山东乃至全国智慧能源体系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特色优势: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学校最具特色的主干专业之一,2005年开始招生,结合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需求,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信息技术为基础,不断进行传统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升级改造。近些年来发展势头良好,毕业生遍布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各大石油石化企业。与胜利油田、国家管网东营作业区、森诺科技、万通石油化工集团等多家企业建成深度的产学研校企合作关系,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堂教学与工作过程对接,创建了基于就业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办学条件:
1.师资情况
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8人,均毕业于211重点大学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中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黄河三角洲学者”1人,享受山东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合理、知识结构较新、年龄层次凸显活力,专任教师整体素质高,具有丰富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经验和能力,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实践教学条件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能为学生提供紧跟行业发展前沿的实验与实训条件,目前建有“东营市油气管道流动安全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泵与压缩机、传热学、腐蚀与防腐、燃气性能、天然气净化处理、油气储运模拟仿真实训中心等23个专业实验实训室,开发了“线上线下、共建共享”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实验仪器设备总经费近1500万元,形成集“专业实验平台+专业技能训练平台+科研创新平台”于一体,校企共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主要成果:
1.教科研成果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发挥年轻优势,基于先进实验室条件,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近三年我系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山东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东营市科学发展基金项目、东营市重大科技专项等纵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作为团队负责人的油气精细勘探开发团队入选“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纳米复合材料促进油气流动过程机理及应用研究创新团队”入选201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形成了较有区域影响力的“流体性质及流动保障研究团队”和“腐蚀机理与防腐技术研究团队”。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国家级三等奖、省级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2.人才培养成效
以项目带团队,吸纳优秀学生补充科研力量,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会贯通。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等赛项等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20余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指导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开设的主干课程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输气管道设计与管道、油库设计与管理、油气集输、燃气输配等。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油气绿色低碳转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智慧能源体系建设发展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深厚家国情怀、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油气储运学科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团队协作、终身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国际视野,能够胜任油气田地面工程、油气管道输送、油气储存与装卸、燃气输配和新能源储运等工程领域的设计、生产及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石油化工企业、燃气公司、油气销售企业、工程监理公司、部队和民航的油料公司,以及国家物资储备部门等领域从事工程规划、勘察设计、监督与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也可报考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的油气储运安全工程、多相管流及油气集输、油气长距离管输技术方向研究生或出国继续深造。
目前我校油气储运专业已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石油公司、森诺科技、万通化工等石油天然气企业输送全日制本科毕业生1500余人,2023届油气储运本科专业考研录取率为20.8 %,就业率为 94.5 %。近三年毕业生中在山东省内就业的比例为49.8%,在东营市就业的比例为18.5%,专业对口率为65.6%。
就业前景:
油气储运系统作为整个石油工业的衔接与融合的重要环节,不但为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优质的能源保障,也可以及时调节国家的能源供给。随着能源结构转型,行业正加速向安全环保、智能化方向发展,对掌握大数据分析、自动控制等交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尤其在新能源储运等领域呈现新增长点。因此,油气储运和燃气输配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LNG、水合物、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与输送,都可以为储运学子提供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成就梦想的舞台。